一、研学启程:聚焦低空经济前沿领域
在科技革新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,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。5月科技工作者周工程师协会主办的“低空经济创新发展”研学活动正式启动,来自无人机、通用航空、空管技术等领域的从业者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低空经济产业链展开深度探索。
二、实地考察:触摸产业发展脉搏
(一)无人机应用场景探访
研学团首站走进某无人机产业园,参观了物流配送、农业植保、应急救援等场景的无人机作业演示。园区负责人介绍:“目前无人机已从消费级向工业级快速迭代,农业植保无人机单日作业面积可达千亩,物流无人机在偏远地区实现药品、物资2小时极速配送。”实地观摩中,参与者直观感受无人机技术如何突破地理限制,重塑传统产业效率。
(二)通航产业基地调研
在通用航空产业基地,研学团登上轻型运动飞机,体验低空飞行视角下的城市空域规划。基地负责人透露:“随着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扩大,私人飞行、空中观光、航空摄影等消费级通航场景加速落地,2024年我国通航飞行小时数同比增长35%,市场潜力巨大。”机场跑道旁,正在调试的医疗救援直升机、气象监测飞机等专业机型,展现了通航产业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多元价值。
三、思维碰撞:专家解读政策与技术
(一)政策风向:从“试点”到“普及”的突破
研讨会上,行业政策专家解读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等文件时指出:“2025年将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节点,全国30个省(区、市)将逐步开放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,配套建立‘目视飞行+数字报备’管理模式,这将大幅降低企业进入门槛。”政策红利释放下,低空经济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(二)技术破局:空管系统与绿色动力
空管技术专家以“低空数字化管控”为主题分享:“基于5G和卫星通信的低空交通管理系统(UTM)已进入测试阶段,可实现无人机与有人机的动态避撞,未来空域容量将提升5-8倍。”同时,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研发团队展示了最新成果:“搭载氢燃料电池的eVTOL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,碳排放较传统燃油飞机降低90%,正成为城市空中交通(UAM)的核心载体。”
四、产业机遇: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
(一)跨界融合:催生新业态
研学交流中,参会者发现低空经济正与智慧城市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。例如,无人机+物联网技术构建的“空中监测网络”,可实时追踪森林火情、农作物病虫害;通航+文旅产业开发的“空中旅游航线”,让游客以全新视角领略自然景观。某投资机构代表表示:“低空经济不是单一产业,而是‘飞行器+通信+数据+服务’的生态体系,跨界合作将诞生更多独角兽企业。”
(二)人才培养:夯实产业根基
针对低空经济专业人才缺口,周工程师协会与多家高校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启动“低空经济人才培育计划”。该计划将通过产学研合作,培养空管技术、飞行器运维、低空场景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,预计未来3年输送超5000名复合型从业者。
五、展望未来:共绘低空经济新图景
此次研学活动为从业者打开了低空经济的“全景视窗”——政策松绑、技术成熟、场景落地三重利好叠加下,这片“万亿级蓝海”正等待深度开垦。“科技工作者不仅是技术的创造者,更应成为产业生态的搭建者。工程师们以创新为翼,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从‘蓝图’飞向‘现实’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”
当天空不再是束缚,低空经济正以科技为笔,在城市与乡村、传统与未来之间,绘制一幅充满想象力的产业新画卷。随着更多“空中场景”的落地,我们或将迎来一个“立体交通+智慧服务”的全新时代。
